首頁 > 陶藝培訓 > 陶藝知識 > 陶藝教育 > 正文

陶藝家︱吳偉丞:小隱隱于壺,中隱隱于壺,大隱隱于壺...

來源:百陶會官網發布日期:2020-06-12 17:05:39



陶藝家 第79期

 吳偉丞 / 中國臺灣 


吳偉丞創作的生活陶器,有種無法言說的冷靜與凌厲,他打破了圓融感,加入了細微的棱角,突破質與量的邊界,詮釋了現代茶道美學之精髓。



提到現今臺灣知名陶藝家,一定繞不開吳偉丞,作為臺灣目前優秀陶藝家代表,年紀雖輕便已斬獲大獎無數。


看他燒制器物,無需過多解讀,你就能從中感受到某種不一樣的分量——空寂、素雅、古樸、自然…東方美學從中自然發生,這種感動便屬于好作品的力量。




徽式建筑 雙把提梁壺(2020)


緣分若好,不怕晚到


和很多藝術家相似,吳偉丞是個沉默而靦腆的人。1976年出生于臺中縣烏日鄉,自小喜歡畫畫,在明道高中美工科就讀時開始涉足繪畫、書法、篆刻、攝影、木工等各個藝術門類,而與陶藝的緣分卻是高三才正式建立。




吳偉丞(右),司茶人Aya在陶藝家施繼堯(左)藝術空間


接觸陶藝后,吳偉丞深深熱愛上了這門藝術。只要有時間,就留在教室練習拉坯。18歲時,他得到了人生第一臺拉坯機,還是學校陶藝教室的淘汰品,這成為了他打開陶藝之門的第一把鑰匙。




荒墨 石瓢壺(2020)


高中畢業后,吳偉丞進入“國立臺中商專”學習商業設計,期間曾深入研究傳統漆藝技法,發現漆藝繁復的工序并不適合融入陶藝后,便追隨陶藝家林錦鐘學習配釉。


吳偉丞的勤奮來自他對陶藝世界的探索和渴望。日本陶藝在臺灣盛極一時,對國外陶藝雜志上介紹的技法,他會一一實踐并仔細揣摩,通過自己的雙手感知粘土的特性,感受技與藝的融合帶來的陶之大美。




寫意吳冠中 雙把提梁壺(2020)


好學的他在成千上萬次實踐中,彌補了非陶藝科班出身技法上的不足,明確了今后以實用陶器如茶具、花器、餐具等作為創作方向。


畢業后在臺中成立工作室,苦心鉆研,他的作品強調重肌理感,在色彩表現與線條結構上追求細節的質感和洗練,獲得了業界的高度認可,數次斬獲臺灣陶瓷金質獎。





茶盅(雙層蓋子設計,茶湯直出)(2020)


不加修飾,器之大美


「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飾」的天然之美,是造物主的美,再巧奪天工的匠人都難以企及。吳偉丞認為最耐人尋味的美感,正是那種不經過多修飾的簡單造型與裝飾。


這種風格的確立,也許與他從小喜愛的非洲原始藝術有關,他欣賞其中率真、質樸且富有生命力的純粹韻味。自然主義美學,成為吳偉丞創作靈感與風格的源頭。





提梁茶碗(2020)


為了追求這種美學理想,吳偉丞在技法上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實驗,逐漸摸索出了可以達到自己想象效果的技法——柴燒和熏燒。


但他逐漸認識到,傳統窯燒方式其實并不適合現代實用性器物。于是,他嘗試用瓦斯窯達成熏燒效果,又以木炭和稻殼為媒介,精細把控坯體、排窯、燒成曲線,最終實現了一種既不會滲水,又能呈現熏燒古趣的燒制方法。





書卷器 紙感?植感/共構系列(2020)


裝置空間后傳達出一種龐然的氣質與詩性美,生成的語言作用滲透出文化的文本與精神性。延續紙質的表現可能,拓印出不同紙感的摺痕,與刻劃的書法線條,皆為東方美學符號與人文意念,對于當代藝術與自身母體文化,扣合出自己的一個體現方式。(吳偉丞)


這也成為屬于吳偉丞獨特的標簽。在他的作品中,表面或平滑或粗糙的肌理質感及顏色的變化,是他和火的共同創造的痕跡,但不只是古拙自然的氣氛而已,另有一股青春活力在期間舞動,在黃、橘、白及黑灰釉色間跳躍。







盤子 壺承 2008-2015


一方自在茶席,一片宇宙天地


很多設計師、藝術家、手工藝人早期的作品,往往最能體現個人的審美偏好。而到了創作成熟期,會慢慢地去除個人化的東西,轉入深層次的思考。


2006年開始,他開始研究實用器皿尤其是茶具的燒制。為此特地學習茶道多年。臺灣人數百年來都喜愛飲茶,吳偉丞的祖母是南投鹿谷人,很多親屬也以種茶為生,所以喝茶是他從小養成的生活習慣和儀式。





無為陶房附設創傷暨整形外科醫學部(ps:吳偉丞先生也是段子手啊)
2017 提梁與側把壺創傷重建


創作時,吳偉丞體會到茶對中國文化的重要性,認為不能僅僅在作品中展現自己的追求,一定要考慮實用性和功能性。如果自己的作品只是為人欣賞,而不能為愛茶人所用,那只能算閉門造車式的自娛自樂。


如何更好地體現茶湯的色澤與香醇?粗獷厚重的陶器是否真正能滿足飲茶人的功能需求?化劣勢為優勢,將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茶具的優勢保存下來,并融入自己的藝術風格,是吳偉丞想要解決的問題。






鐵席方系列 2016-2019


現代建筑風格與西方表現主義對我的創作風格有著很大的影響,利用平整的陶板塊面為組件,透過并置、嵌接、移植,以穿透的方式強調立面具有的「層」,交迭成立體幾何的空間結構,制造一種空間的感知,建構出觀念空間與現實空間的交替,用簡潔的線條營造出空靈與灰澀的氛圍。


之后延續出的「鐵席方」系列創作,在茶席中加入了對空間建筑學的構思,以鐵件的線條組構,線條的延伸錯置決定了空間的量感與邊界,將紛雜化為空無的組合;重新去定義茶席空間與器物之間的對應關系,各對象在空隙間找尋可聯系的端點,一個更機動,新式的思考向度。——吳偉丞



血地銀花 壺 2018


日本陶藝理念對臺灣影響頗深,2007年之后,吳偉丞的創作嘗試融合日本民藝陶藝和中國傳統茶具的風格。中國傳統茶具華麗、精致,日本民藝簡單、樸拙,追求自然美感。


他創作的茶器,既保留了中國傳統茶具方圓必究的器形,又吸收了日本不拘小節的質樸風格,創造出一種屬于臺灣人文化品味的新風尚。





墨器 茶盅 2020


吳偉丞作品顯露的氣質,與久松真一(1889-1990,日本近代著名哲學家、禪宗學者、茶道專家)倡導的蘊含七種茶道精神的器物美學不謀而合,即"不均衡、簡樸、枯高、自然、幽玄、脫俗與靜寂"。


也暗合了道家的無為精神,無為之為才是最靠近自然的一種境界。順應自然的變化來塑造指尖的器物,遵循材料本身的性格,是一種人與物關系的自在連接,也是吳偉丞對自然天地在一方小小茶席中,呈現出的謙遜與尊敬。




茶倉 2017




茶盅 2019




荒墨 茶壺 2019


在形塑器物之間,順應自然而然的變化,使素材保持天然本性,玩味著觸覺細膩感之上的線條拙性。強調"土、火、作"的「荒墨系列」茶陶創作,就是回歸了這互墨互火最原始的表現方法,透過無釉裸燒的手法彰顯手作器物的肌理細節,黑陶土因重還原燒成后透析出幽微的金屬光澤,陶體因熏燒而留下的火痕走向與變化。——吳偉丞




壺承 2019




水方 2016




不知名 不知年




荒墨 2017




側把壺 2017,壺承 2019




茶壺 2014




茶壺 2020




茶荷 2019


* 部分內容來自網絡,作品照片及介紹來自吳偉丞空間


和陶藝家一起,探索黏土的無限可能


編輯︱百陶君  微信號︱gfxc2016

文章來源:http://www.summer-esports.com/2020/taoyijiaoyu_0612/997.html  百陶會原創,轉載請保留出處!

最近更新

熱文排行

推薦排行

景德鎮市珠山區里村街道陶溪川文化產業園
2853688622@qq.com
業務咨詢:157798165650798-2080499
2853688622
招聘熱線:18979872882(景德鎮)18602768619(武漢)
久久狠狠爱亚洲综合影院|久久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|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频|性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