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百陶會官網發布日期:2017-02-21 12:32:44
一、釉料起泡
● 表現形式:
釉面隆起大氣泡,即有可能是封閉的氣泡,也有可能是炸開的氣泡.。
● 形成原因:
1、從釉料及坯體中蒸發的氣體試圖穿越釉面
2、釉料在燒成前未完全干燥
3、底釉和面釉之間有氣泡
4、溫度過高
● 解救方法:
當窯溫達到預定的燒成溫度后放慢燒成速度可令氣體順利排出,脹起的釉面恢復平整。
二、爆裂
● 表現形式:
釉面和坯體同時開裂,且斷口整齊,有時候整個坯體會裂成兩半。
● 形成原因:
1、降溫過快
2、坯釉結合不理想(太緊)
3、燒制前坯體有內傷
● 解救方法:
放慢降溫速度。
三、縮釉
● 表現形式:
釉面開裂且坯體開離,如同舊油漆一樣(裂縫的另一側)
● 形成原因:
1、釉的濃度太高了
2、釉層過厚
3、有浮灰
4、坯體為陶泥,陶泥密度大,泥粗糙,陶泥孔隙多且大,已產生縮釉或起泡
5、釉料的膨脹率及收縮率遠遠低于坯體的膨脹率及收縮率
● 解救方法:
1、加水稀釋釉料
2、上釉遍數減少
3、補水除塵
4、陶泥不上釉,或精陶泥上釉
四、流釉
● 表現形式:
釉料流至作品底部,并粘到棚板
● 形成原因:
1、施釉后未“刮底”,作品底部有釉
2、溫度燒高了
3、本身是流動性釉料
● 解救方法:
1、施釉后“刮底”
2、注意釉料的最高燒制溫度
3、針對流動性釉料,上釉時,上厚下薄,作品底部使用氧化鋁餅墊片
五、釉料沉淀
● 表現形式:
釉水分離,釉料沉淀在底部
● 形成原因:
1、釉料含金屬氧化物,密度高于水的密度,放置后,易沉淀,屬于正常現象
2、釉料可一直存放,但時間久會結塊,水分減少
● 解救方法:
1、輕微沉淀,用棍子攪勻過篩即可使用
2、一般沉淀,用打蛋器攪拌
3、嚴重沉淀,結塊,水干,先將釉料砸碎,然后加水混合,充分攪拌后,用篩網過濾,不影響燒制效果。
六、上釉時,釉料不附著
● 表現形式:
上釉時,釉料像水一樣流下來,無法被坯體吸收
● 形成原因:
1、坯體太濕
2、坯體有油脂
3、長時間對著一個地方施釉
4、釉料濃度太稀,水太多
5、釉料已經噴的太厚了,無法再吸收
● 解救方法:
1、坯體干透之后再施釉
2、施釉前補水,水不可太多,補水起到除塵作用即可
3、正確施釉,應均勻旋轉,上下移動噴釉
4、待釉料一定沉淀后,按照正常比例,倒出多余水分
5、噴釉時,注意厚薄適宜
七、釉料龜裂 開裂剝落
● 表現形式:
上釉后,燒制前,釉料開裂剝落
● 形成原因:
1、釉料本身的特質
2、釉的濃稠度過濃
● 解救方法:
1、不用做處理,燒制有特殊效果
2、將釉稀釋,作品要重新上釉
八、釉料燒出來和試片顏色不一致
● 表現形式:
顏色不明顯,偏暗或變色
● 形成原因:
1、釉料燒制前后,顏色本身區別很大
2、使用的陶泥,陶泥顏色深,會蓋過釉料的顏色,釉料本身顏色突顯不出來
3、陶泥相對瓷泥,里面含有大量金屬氧化物未過濾,與釉料產生化學反應,燒出來其他顏色
4、釉料厚了或薄了
5、同一釉料在不同窯爐(電窯,氣窯,柴窯)中燒成效果不同
6、同一釉料在平面作品和里面作品上燒成效果不同
7、統一釉料在窯爐不同窯位,因窯溫差別,燒成效果不同
8、同一釉料在不同環境下(如空氣中濕氣等因素),燒制效果不同
9、釉料偏暗,還有可能是作品未完全冷卻下來
● 解救方法:
1、釉料以燒成效果為準,可對比釉料賣家提供的燒成試片(賣家提供的試片,很可能由于拍攝,顯示器,分辨率等存在一定色差,如差別不明顯,為正常現象)
2、陶泥作品,可涂一層白色化妝土后,再施釉,效果更明顯
3、陶泥作品盡可能不要上釉,第一施釉效果不明顯,第二陶泥大多為低溫,市場上低溫釉少且貴,第三,陶泥追求就是質樸,粗獷的效果,上釉后反而影響效果
4、根據釉料濃度,適量施釉
5、不同環境,不同窯爐,不同窯位造成的作品差異,屬客觀原因,只能多嘗試,找到最合適的燒制環境
6、針對不同作品引起的作品差異,可提前做好釉料試片,告知顧客,燒成后的可能效果
7、待作品完全冷卻后,開片釉,需多等一段時間后,再看釉料顏色和效果
九、釉面不光滑,橘皮
● 表現形式:不光滑,橘皮
● 形成原因:
施釉太薄,或施釉時釉料未經攪拌均勻。
● 解救方法:
1、釉料濃度調節適中,充分攪拌過篩
2、施釉時,根據不同釉料厚度要求,適當施釉
十、釉面無光,飽和度低
● 表現形式:釉面無光澤,顏色朦朧,若為透明釉,伴有白色乳濁狀,不透明
● 形成原因:
1、 釉料這熔劑少,熔點高,燒成溫度不夠。
2、施釉太薄,或施釉時釉料未經攪拌均勻。
3、已施釉的坯體接近于多孔性的吸水性強的坯體和器物時,很容易使有釉的坯體釉面受到影響。
4、燃料中硫磺過多,燒成二氧化硫氣體和灰份與釉料化合而生成硫化物,從而提高了釉熔點,促使釉面產生無光
● 解救方法:
1、適當增加釉的濃度或多上幾次釉。
2、適當增加釉料中的熔劑,降低耐火度,或適當提高燒成溫度。
3、已施釉的坯體要避免接近無釉或某此吸水性強的器物,無釉坯和釉坯不能在同一匣缽內燒成。
十一、開片釉很難開片
● 表現形式:
開片釉,表面無裂紋
● 形成原因:
1、釉料的膨脹率及收縮率與坯體的膨脹率及收縮率不一致
2、降溫太慢
3、出窯時未開片,一段時間后陸續開片
● 解救方法:
若想快速開片,或開片效果更好
1、在窯溫降到500度時,可將窯門快速打開后5秒,快速關上,留一條縫,讓作品接觸冷空氣,快速降溫后開片
2、出窯時,可將作品放入冷水中浸泡,可加速開片
3、開片釉開片效果通常會持續幾天陸續開片,可幾日后查看
十二、 結晶釉結晶效果不明顯
● 表現形式:
釉面無結晶
● 形成原因:
1、保溫時間短了
2、過篩太密,晶種被過濾了
3、釉料配方內晶種分布不均
4、晶種未充分熔融
● 解救方法:
1、調整曲線,拉長保溫時間,使晶種充分熔融
2、除透明釉或單色釉,其他釉料,請使用噴壺施釉,勿用噴槍施釉,噴槍孔細,易過濾掉晶種,且堵塞噴槍
3、釉料攪拌均勻
十三、釉料燒后,顏色很淡,甚至透明
● 表現形式:顏色很淡,甚至透明
● 形成原因:
1、溫度過高
2、釉水比例失調,水分過多
3、施釉太薄
● 解救方法:
1、不可急速升溫,注意最高燒制溫度,防止窯溫測溫不準,可使用測溫錐
2、釉料濃度調節適中,充分攪拌過篩,若釉料太稀,可將釉料靜置,待釉水分離后,根據比例,倒出多余水分
3、施釉時,根據不同釉料厚度要求,適當施釉
十四、作品局部發黑,或釉料燒沒了
● 表現形式:釉面突然一塊地方發黑,或者釉料燒化,起泡
● 形成原因:
1、局部溫度過高
2、氣窯或柴窯作品更常見,發黑,落灰后效果更佳
● 解救方法:注意作品與電爐絲的距離
十五、釉上彩繪顏料起泡
● 表現形式:顏料隆起氣泡,炸開,可剝落
● 形成原因:
1、溫度過高
2、急速升溫
3、顏料厚了
● 解救方法:
1、繪畫時顏料不可過厚
2、烤花時,不可急速升溫
3、溫度設置780-800之間合適,防止窯溫測溫不準,可使用測溫錐。
十六、釉上彩繪紅色燒沒了
● 表現形式:紅色燒化了,沒有顏色
● 形成原因:釉上彩紅色和黃色顏料,會產生“吃料”現象
● 解救方法:其他顏色可調和,紅色和黃色不可調和,銜接處也需注意
十七、透明釉與彩繪顏料重疊地方起泡
● 表現形式:釉層與顏料接觸面細微小泡
● 形成原因:
1、透明釉與顏料不匹配
2、顏料厚了
3、溫度過高
● 解救方法:
1、可嘗試多批次的釉料,找到合適的釉料
2、施釉適中
3、不可急速升溫,注意最高燒制溫度,防止窯溫測溫不準,可使用測溫錐
十八、彩繪上色不均勻
● 表現形式:彩繪畫面不均勻,筆觸明顯
● 形成原因:
1、顏料未調均勻
2、上色不均勻
● 解救方法:
1、保持顏料潔凈,顏料易沉淀,使用前可用小木棒攪拌均勻后再使用。
2、顏料在使用的過程中,要與水調和。太濃,繪制過程不流暢,不均勻;太淡,燒制后發色淡,注意濃度適中,如太淡,可加顏料再調,或者重復疊加上色。
十九、上釉厚度怎么把握
● 解救方法:
噴釉時,若是透明釉,作品釉下彩圖案若隱若現時最佳。
浸釉時,通常在釉里面,停留3-5秒最佳。
以上僅供參考,具體請根據釉料濃稠度嘗試制作厚薄不等的試片,找到最合適的厚度。
二十、復合釉底釉和面釉怎樣的比例
● 解救方法:
1、根據不同釉料的要求配比
2、底釉和面釉比例不同,可產生不同效果,可嘗試制作比例不等的試片,找到最合適的比例。
二十一、釉的濃度怎樣才算合適?
1、每種釉料與水的比例不同,了解每款釉料的比例后,可將釉料靜置,待釉水分離后,根據比例,調節水分多少。
2、通常透明釉,單色釉濃度似牛奶。
3、結晶釉或者開片釉等相較濃稠。
二十二、作品還沒干能上釉嗎?
不能,釉料不吸收,會流釉,無法附著。
二十三、作品上完釉可以直接燒嗎?
基本可以,因為釉料干燥較快,基本施釉后速干即可入窯,入窯前,注意擦底。
文章來源:http://www.summer-esports.com/2017/changjianwenti_0221/426.html 百陶會原創,轉載請保留出處!